唐密之源由

唐密乃指於西元八世紀上葉,中國唐朝期間,佛教及密教正式有系統地出現。於西元七二四年,善無畏,一行禪師共同譯出大日經,七二三年不空三藏譯出金剛頂經。這個時期才開始有系統的密宗於中國出現,固而流行於唐朝,所以稱之為唐密。
中國密宗自從開元三大士,善無畏,金剛智和不空三位元元元大師宏揚之後,在唐朝很盛行,但在唐未天下大亂,密宗的經疏多數銷毀,修密宗的人越來越少,到宋朝因大乘其他宗派如禪宗、淨土宗、天臺宗非常盛行,專修密宗的人已經甚少,明朝皇族禁止民間修習,到清朝信奉西藏密法,所以密宗於中國遂漸消失,衹剩特別盛行法門如準提法、穢跡金剛法、及瑜珈焰口施食儀軌等流傳下來,這些法門亦都附帶在其他各宗修法裏面,但已無獨立一派的密宗出現,相反 由唐朝時候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東密,和從印度直接傳入西藏的藏密,到現在仍然很興盛。

唐密與東密的關係
於唐德宗貞年間由日本空海大師來中國,跟隨不空三藏的徒弟惠果阿闍黎學習密法,之後返回日本創立真言宗,稱之為東密.與空海大師同一年來中國的還有日本天臺宗的最澄,到寧波天臺宗祖堂國清寺學習天臺教法,然後去紹興靈岩寺跟順曉阿闍黎學習密法,返回日本之後創立台密。故日本東密源出於唐密
唐密修持之根本本尊
唐密是依據大日經及金剛頂經而立,這兩部經是大日如來即法身佛毘盧遮那如來 的內證境界所結集。大日如來為密宗將宇宙實相佛格化之根本佛,亦為一切諸佛 菩薩所出之本原及所歸之果體。大日如來亦為金剛界及胎藏界兩部曼荼羅之主尊,故於唐密特別重視。
唐密之緣起

從小乘角度,原始佛教始於悉達多太子,放棄皇宮內榮華,苦修六年.其後於菩提樹下得道成佛,向憍陳如等五人三轉法輪,說教四聖諦十二因緣,使其証得阿羅漢果.從而習結三寶佛,法,僧之雛形.
大乘佛教中, 佛,即覺悟, 佛所覺悟的是空性智慧.真理是緣起的理法,萬物皆因緣和合共依存,有生,則必有老,病,死.要解脫生老病死苦. 只有修行才可斷除根本煩惱”無明”,”妄執”.
而小乘四聖諦,十二因緣,三十七道品, 八正道. 而自証人空.得四果之位,雖得証道,由未及他人.所以更入大乘教法.
四聖諦: “是苦、集、滅、道四法”
十二因緣: “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”。
三十七道品:“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,即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 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其數共三十七品,為修道的重要資糧。
八正道: “正見, 正志, 正語, 正業, 正命, 正勤、正念、正定”

大乘教法

大乘教法,以菩提心為主題,而菩提薩埵,即覺有情之意.其旨在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之念.此行為稱之為四攝六度之行.
四攝者佈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.為四攝根本.六度者即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(般若)”.其共通之處以佈施為首.此行脫眾生慳貪之念,而得資糧道上.圓滿而入初地.無論因,根,究竟,皆依此行.所以瑜珈密乘亦同歸此道上.
而密乘以小乘四聖諦,十二因緣等,歸為三無漏學.大乘則以自利利他為基, 三般若為行, “文字,觀照,實相”.
文字般若即教法, 觀照般若即由禪定所修成, 實相般若即証悟之智慧. 所以八宗以三論,天合, 賢首,法相為教法. 而禪宗, 律宗, 靜土宗, 密宗等則為証法. 本院立宗以瑜珈密法為主.力在觀照般若行法, 其力旨趣在”一力速疾三昧”. 為習禪定根本, 佛行以四事業為教法,而圓滿悉地成就. 依此尊貴教法緣起於開元三大士.

密宗與唐密
於西元七二三年不空三藏譯出金剛頂經。於西元七二四年,善無畏,一行禪師共同譯出大日經,以上三位無尚法師,我們稱之為開元三大士,這個時期密教正式有系統地出現於中國,因而流行於唐朝,固稱之為唐密。
瑜珈密教相
故於密咒,真言教體, 清淨在音聞, 亦即諸佛菩薩語之示現, 於瑜珈密中,動即為音聲,靜即為字種. 而無障礙而顯現本專身,即入三麼地也.